与众不同者不见得都是人才,但真正成才必须出类拔萃、与众不同。而领悟大学之道是修身养性、追求卓越,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选择。在孔孟之乡,传统大学之道通常体现为对儒家三纲八目的“内修”和“外治”。所谓三纲,即“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它是儒家经典《大学》“垂世立教”的总纲和宗旨;开宗明义的强调道德修养,主张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,弃旧图新,最终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。三纲基于儒家对人性的基本假定,认为“人之初,性本善;性相近,习相远;苟不教, 性乃迁。”换言之,人本性善良,只不过因为后天教育的缺失,或者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才导致了性情的变迁,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行。 因此,儒家十分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,强调教书育人,发掘和弘扬人性中的善根,摒弃邪恶的念头,顶住诱惑;从而达到“止于至善”的理想状态。所谓八目,指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”它是围绕“三纲”而设计的条目工夫,也是儒家核心的、循序递进的人生进修阶梯。儒家认为,“人心之灵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,惟于理有未穷,故其知有不尽也。”即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,世界是可知的。天下万事万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,总有一定的内在原理;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认识清楚,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。因而获取知识的途径就在于接触事物,认识和探究万事万物的内在原理。所谓“格物致知”,就是要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细致考察、研究而获得知识,并不是单纯的从书本到书本的获得知识。这种认识论突出从实践到理论,破除了一般对儒家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的“书呆子”印象。经过长期不懈努力,总有一天会融会贯通、豁然开朗,到那时,心灵的认识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,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就会被认识得清清楚楚。“诚意正心”,真诚是最重要的。人有七情六欲,喜、怒、哀、乐、惧等,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;但是,一旦人不能自察自省,任其左右自己的行为,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,从而三心二意,逐渐为情所困,最后往往导致“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”。这里最考验人的便是“慎独”功夫。它强调真诚发自内心,而不是外加于人的清规戒律或“思想改造”。做人诚正,乃立身之本。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,也能顶住诱惑,发自肺腑的心存敬畏;人前人后一样道发自然,一样真实无欺。当然,情和理往往相生相克,诚意和正心不是绝对对立,互不相容。正心并不是要完全摒弃所有杂念,不是要绝对禁欲,而主要是“论行不论心”,让理智来律己、驾驭情欲,使行为不被情欲所左右;从而在修身养性时,可以做到情理和谐。
显然,一般而言,儒家追求“厚德载物,盛德至善”。这自然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天地间过客匆匆,多少人随波逐流。尤其是今天,生活的诱惑实在太多,人难免会心浮气躁、急功近利;从而带来选择的困惑。这就需要摆平心态、宁静致远,以修身为本并“知其所止”,也就是找准人生的目标定位。通过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的漫漫修行,而成为流芳百世的、具有独立人格的人。知止而后有定;定而后能静;静而后能安;安而后能虑;虑而后能得。修行通常由内而外,前面四目“格物、致知,诚意、正心”是“内修”;后面三目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是“外治”。中间的“修身”是连结“内修”和“外治”的纽带。如果“穷”则通过“修身”而“独善其身”;如果“达”则通过“外治”而“兼济天下”。两千多年来,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抱有这种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的家国理念。然而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改革开放的大潮又把当代中国大学生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:成才之路所止何处?吾辈究竟应该何去何从?有道是,只要秉持“自由之思想,独立之精神”,在大学广开言路,没有闭目塞听,还是可以逐渐养成理性批判的思维习惯,从而充满历史使命感,笃定忠诚于真理;最终获得灵魂和精神的解脱。因为沧海横流,毕竟“物有本末,事有始终”, 所以“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!”
总体而言,大学生成才之路就奠基于大学之道。大学之道的本质就在于探究事物的内在因果原理,考察事物的本末与先后;并为此艰苦修炼,努力弘扬人性中的光辉,首先在品德上“明明德”,不断完善自我,以达到“止于至善”。然后诚其意、正其心,坚持理性批判的原则,随时注意真理成立和应用的前提条件,永远保持真理可能转变为谬误的警觉,绝对忠诚于还无法被证伪的“正确”知识。因此,理性批判性思考无比重要。这是一种依据事物的内在逻辑,通过抽象分析,发现和质疑知识内在合理性的判断能力;它也是创新的源泉。如果不能秉持这种理性批判性思考的态度,就很容易丧失对事实和证伪数据的敏感性,于是被传统权威所蒙蔽。特别地,在大学教育过度行政化的今天,知识本身和获取知识的手段都已经被“官本位”所绑架,加上与权威紧密结合的既得利益诱惑,常使我们有意无意的不愿承认被蒙蔽,甚至不愿意接受启蒙。这是整个教育被行政化渗透后的困境。
改革开放30多年,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,但是经济上的成功不等于教育的成功。我们千万不能忘记,大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求职或赚钱,而是为了人格完美,从而能够推进和谐的人际关系,追求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。大学之道在于坚持以激发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,在于对真理知识的识别和忠诚,在于包容和孕育自由、甚至是“偏激”的思想,并能透过自由表达传承文明,实现学术自由和思想进化。最终通过大学教育解放人的个性,培养人格独立、思想自由,以及富有团队和进取精神,更乐意与他人合作,更容易与他人息息相通的、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。这种理念应始终贯穿于学生与学生之间,学生与老师之间;并通过高校而传达给整个社会。否则,大学教育的市场化、功利化,对行政干预的适应,对利益集团的迎合,对社会价值的偏好等等;就会导致大学偏离“对知识的忠诚”,从而谈不上真正的学术自由。总之,正如温总理所言,中华民族最需要仰望星空的人。
如果人生如梦,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梦中的“灯火阑珊处”;如果人生如戏,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最精彩的舞台。梦想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。时光流水,为了这个遥远的梦想,我们伴随体育博彩 ,不知不觉走过了风雨十年。“十年寒窗磨一剑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。那些刻苦铭心的过往,仿佛就在昨天;那些风风雨雨的日子,如今仍历历在目。
我们都是追梦的人,不能因为路途艰险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。虽然追寻梦想的过程是轻狂苦涩的,但是不经历风雨就无法见彩虹;只有经过人生诸多磨难,“苦其心智,劳其筋骨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;才能腹藏书香,“增益其所不能”,拥有更多内涵。我们必须学会仰望星空,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,给灵感浇上辛勤的汗水;在成才之路上秉持大学之道,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,深思细究而不钻牛角尖,并且永不轻言放弃。或许因为路途坎坷,我们会经历沧桑和失败。但是,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只要我们满怀豪情和梦想,踏踏实实地将灵感洒满脚下的道路,终究天道酬勤,我们会收获与众不同的、光明灿烂的未来。
文:王海南